聯系我們
版權所有 Copyright? 2017 河南盛達資產評估有限公司 豫ICP備19000645號-1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鄭州
地址: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西路11號院1號樓1層附9號
電話:0371—68966839 / 18237163017
郵箱:hnsdpg@163.com
新聞資訊 News center
鉆石婚戒的起源
羅馬時代的傳統習俗,是以一枚象征生命與永恒的戒指,作為男女公開宣布結婚盟約的信物。后來基督徒采用古羅馬禮俗,婚戒遂成為西方婚禮中的重要信物。及至15世紀,鉆石婚戒才成為永恒婚約盟誓的象征。數百年來,各個民族對鉆石的意義也各有其解釋,當鉆石首次在印度被發現時,印度人們視其具有驅邪的法力。
從文藝復興時期鉆石胚所發出柔和的光輝開始,及至20世紀人們以精湛的打磨技術為鉆石開發出更耀眼的光芒,鉆石戒指一直擁有其獨特的魅力,被視為代表男女互表忠貞的最佳訂情信物及婚姻盟約的最佳承諾。鉆石(Diamond)之名沿自希臘文ademas,意謂不可征服。既然鉆石具有火、鋼鐵不侵的特質,又被視為所向無敵;試問有什么能比鉆石更能象征天長地久的愛情呢?
鉆石車工的第一步
1477年,當馬克西米連大公(Archduke Maximillian)與法國勃艮地的瑪利公主(Mary of Burgundy)訂婚前,接到一封信寫道:「訂親之日,夫人必須戴上鑲有鉆石的黃金指環」。當時,鉆石戒指皆以鉆石天然結晶體鑲成,以八面體的原貌出現,好象兩個底部相連的金字塔,其意義也與埃及金字塔同樣的象征,就是將邪惡藏于地下,其形狀與比例皆相同。
15世紀末,鉆石切割技術有一項真正的突破,即臺面車工(Table-top cut),備受世人注目,這種車工就是將鉆石的金字塔尖頂以鉆石粉磨平,使成為一個平面,讓其隱藏的火光得以發揮,這是鉆石步向現代化切割的第一步。
皇室的鉆石婚戒
鉆石深遠的含意與其玲瓏剔透的外表,令它成為皇室訂情及婚禮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信物。德國南部巴伐利亞的亞爾伯特公爵五世(Duke Albrecht V of Ba varia)就擁有一顆鑲滿16粒細鉆的薔薇形結婚戒指,是16世紀珠寶工藝的傲人成就。對16世紀的金匠師傅來說,鑲制一只罕有的鉆石戒指,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。由于皇室的支持,使當時的珠寶工藝更臻完美。文藝復興期間,金匠師傅發明制造了一種新穎的雙環婚戒,手工精巧、意義十足,受到皇室的喜愛。
17世紀的鉆戒款式
除了婚約的象征意義之外,鉆石也被人們用作書寫工具。貴族們喜歡戴者鑲了尖銳鉆石的戒指,在玻璃上書寫奇想。伊莉莎白一世就曾經在玻璃窗上,以文字與著名的詩人兼政治家饒列(Sir Walter Raleigh)互訴衷情。
公元1600年,雙環戒指又多了特殊的象征,以緊握的雙手代表信心。后來又在中間多加了一顆心,代表互相心連心的結合。進入17世紀的歐洲,戒指的款式有不同的變化,有的狀如燃燒的心、有的插著愛神的箭,皆以玫瑰及臺面車工的鉆石鑲成。
盡管17世紀鉆戒具有樸實無華的光彩,那一叢叢鑲滿臺面或玫瑰切割的鉆石,配上黑色或藍色內耀的琺瑯設計,擁有溫婉尊貴的質感,讓這個時期的訂情鉆戒顯得格外迷人。
18世紀的浪漫婚戒
由于18世紀在巴西發現鉆石礦,使鉆石的供應突然增加,也使鉆飾成為珠寶商的生產主線。同時為了滿足人們對閃光之追求,鉆石的打磨技術也有改進,工匠以圓形車工代替玫瑰形車工,并且將鑲嵌的金屬的金屬部份縮小范圍,以顯露更多的鉆石面。有的工匠甚至將鉆石鑲在銀底上,以增強白色的光芒,同樣的技籌集資金也用在其它的寶石,如紅藍寶、祖母綠之上。自1760年開始,戒指的底部才采用黃金鑲襯,藉以防止配戴時寶石因摩擦而失去光澤。
18世紀中葉,繁復花俏的裝飾成為流行的設計,鉆飾亦然。當時流行以鉆石拼成愛情的詩句,或是友誼的文句、戀人的姓名,鑲在戒指上或刻在雙環戒圈的內測。用以保護主鉆的守護戒指開始大行其道,是今日永恒鉆戒的先驅。沙羅特皇后(Queen Charlotte)為了保護其結婚戒指,就戴了一支守護戒在婚戒之外,這支守護戒如今存放在英國溫莎堡內。
鉆飾平民化
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許多人致富,珠寶遂成為顯耀財富的途徑之一。同時,由于1870年非洲鉆石礦的發現,使鉆石更為普遍化,愈來愈多的年輕愛侶選擇鉆戒作為訂婚戒指,其中以單顆鉆石或碎鉆鑲成的戒指最為普遍。
在此時期的新娘已可期待擁有兩枚戒指,一枚是鑲寶石的訂婚戒,另一枚則是真正的結婚戒指。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,結婚戒指僅是一枚細致的黃金戒圍而已,價錢從2英鎊起價。在鉆戒的款式方面,主要采用圓形車工的單顆鉆石。一位威尼斯的切割師斐路契(Peruzzi)更發明了58面車工的第一個版本;不過鉆石的璀燦光耀新頁,卻是19世紀以后的事了。
在這繁榮富裕的19世紀,沒有人比維多利亞女王更懂得珍藏更頂級的珠寶。她耗資大量金錢,向宮廷珠寶商加勒德(Garrard)購買首飾。1850年,東印度公司送她一顆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鉆石「珍貴光明之星Koh-I-Noor」,成為女王最珍貴的收藏品。而在所有的收藏品中,女王最心愛的還是夫婿亞伯特王子(Prince Albert)于婚前送她的鉆石琺瑯戒指。
19世紀的珠寶設計突飛猛進,當時有一位紐約的珠寶商第凡內(Tiffany)發明了一種鉆石鑲嵌法,是以六爪細小突出于戒圍之上的白金爪子將鉆石牢牢地抓住。這種鑲法使鉆石的光芒大大增加,且顯露出整個鉆石的顏色、凈度、車工,成為優質鉆石的真正考驗。
永恒的世紀婚戒
1900年間,世界各地已開始使用鉑金(Pt),由于其性質硬度高、不易磨損且具閃耀的白色金屬光輝,因此擁有“天堂金屬”的美譽,更受到珠寶業的歡迎。也由于鉑金的使用,使鉆石飾品的樣式得以簡化,用最少的金屬來襯托鉆石的美麗。
1905年,南非Cullinan發現全世界最大的鉆石,被獻給當時的英王愛德華七世,并在1908年二月在荷蘭進行切割。如果這顆巨大的鉆石原石被切成九顆大鉆石,皆成為如今英國王室的收藏品,也是當時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光榮象征。
20世紀的珠寶設計師運用豐富的技巧為情侶們帶來浪漫的鉆石設計。1981年德國Niessing公司發明了利用金屬的彈性張力,將鉆石懸空夾在戒環的中間,這種鑲嵌法稱為「張力鑲法Tension Setting」。
無論珠寶的潮流如何演變,鉆石戒指依然是20世紀新婚情侶的最愛。“富貴不常,美麗不恒久,但信誓旦旦的愛情,至死不渝。”代表永恒的鉆石,也決不會消失在21世紀的愛情史上...。